近來關中地區(qū)持續(xù)高溫,不少市民進山避暑?;爻虝r,一些人總會在河里挑揀或購買“奇石”作為留念。說到河里的“奇石”,比較有名的是雨花石,但自從雨花石身價暴漲后,仿冒品也是層出不窮,您在購買時可要留心。
“石中皇后”——雨花石
雨花石是一種奇石,因大多數(shù)雨花石的主要成分為石英,故也稱其雨花瑪瑙。許多人以為只有南京產雨花石,實際上它們在長江流域皆有發(fā)現(xiàn)。
雨花石被譽為“石中皇后”,它自然天成,晶瑩剔透之中所呈現(xiàn)的紋理、圖案、色彩等是人們無法想象的,這就是它的珍貴之處。
我國民間有許多關于雨花石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這一則:據(jù)傳在南北朝時期,有位云光法師在南京南郊講經說法時感動了上蒼,于是“落花如雨,花雨落地為石”。這固然不可信,但傳說“雨花石”的名稱由此而來。
雨花石收藏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出身于收藏世家,他在《雨花石銘》中寫道:“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積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惫沤裨S多文人雅士不但為雨花石題銘,還為其賦詩寫詞,例如孔尚任的“石玲瓏,奪巧工,帷幔重重,覓個相思夢”,以及明末清初文人徐榮的著名詩句:“尚留子石臨江活,恰似房花向日開”等。
雨花石價格經歷“三級跳”
在我國,雨花石收藏曾經歷過三次高潮,目前總的趨勢是收藏和投資精品雨花石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其價位也在逐步走高。
第一次收藏高潮為1984年后,當時一枚精品雨花石成交價是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全國各地的雨花石收藏愛好者開始增多;第二次收藏高潮為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舉辦了雨花石珍品展,隨后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花石珍品集》,從而把雨花石文化傳播到全國,收藏雨花石的人數(shù)驟增。當時一枚精品雨花石的成交價由幾十元猛然上升至幾百元乃至上千元;第三次收藏高潮要數(shù)1995年,當時港澳臺地區(qū)許多雨花石愛好者來內地購石藏石,此時精品雨花石價格由上千元被炒到幾萬元一枚,曾有一枚“東方紅”雨花石被賣到3.2萬元,另一枚“天池皓月”雨花石被賣到5萬元,有些特別珍貴的雨花石竟有人開價10萬元乃至20萬元,價格之高令人詫異。
“天然雨花”可能只是普通石頭
近年來每逢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點都會出現(xiàn)雨花石銷售攤位,但是其中真正有價值的雨花石畢竟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所謂“雨花石”都是不值錢的普通石頭。有些人以其他石頭冒充雨花石,或在雨花石的圖案上造假,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有害螢石冒充雨花石
螢石又名氟石、五花石,由于螢石中含有各種雜質及機械混入物而呈紫色、綠色、藍色、黃色、玫瑰色等,因此常常被誤作雨花石。但螢石的化學成分為氟化鈣,且對人體有害。如何辨別螢石呢?一般而言,螢石比雨花石要重,細心的收藏者掂量掂量就可以辨出兩種石頭的差別。
2.以普通礫石冒充雨花石
雨花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石質呈半透明狀,內中有水膽,有多年形成的天然沉積物,也就是奇石所顯露出來的天然景觀,而礫石的石質基本上不透明,也無間氣,一般經過人工打磨光滑后,再抹上一層薄薄的透明漆。它們雖然也有光滑的表面和絢麗的花紋,但實際上仍是粗糙的普通礫石,只不過經過機器拋光和加工處理后,具備了這樣一個與雨花石頗為類似的外表。
3.圖案做假的雨花石 精品雨花石完全出自天然,那些擁有奇妙圖案的雨花石因難以遇到而顯得珍貴。正因為如此,一些為了牟取經濟利益的石商時常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在雨花石上做假,做出自己想要的圖案來。如筆者曾見到一枚奇妙的雨花石,上面有一個栩栩如生的猴子圖樣,但小猴子的兩個眼睛經仔細觀察總覺得不對勁。后經行家指點才知,原來這枚石頭得到時,只有猴子輪廓,并沒有眼睛,于是造假者用激光為猴子“點睛”,使得這塊普通的石頭立馬提高了身價。在南京周圍的農村,就有人專門用特制的設備在雨花石上雕刻圖案,將普通的雨花石“打造”成百年不遇的奇石來牟取暴利。
愛好者需要知道觀賞精品雨花石的方法
精品雨花石“質不低于礦物晶體,色不遜于田黃雞血,形不亞于太湖靈璧,紋不讓于大理色彩,奇不次于鐘乳風凌”,藏石應常觀賞,觀賞雨花石一般有以下幾個方法:
1.入水。雨花石表面有無數(shù)劃痕或微孔,使石面如霧里看花。以水盂、瓷盤等注滿清水并放入雨花石,由于折光作用,雨花石的本來面目在水中才得以充分顯現(xiàn)。
2.拋光。以人工或機器將雨花石拋光,去掉劃痕或微孔。有些收藏家以為此法不可取,認為失去天然之態(tài),其實不然,因為拋光過程并不改變石之本來形態(tài),拋光并非雕琢。
3.上架。珍奇之石品,可陳列于精制的木架上,木架要按雨花石之不同形態(tài)、不同色彩而特別制作而成,有時可配詩句、銘文,使石備感清雅珍貴。
4.匣藏。特別好的珍品,應以錦匣收藏觀賞。錦匣內襯以柔軟絲棉,須知不同石色要以適當?shù)纳室r之,以突出雨花石之神韻,錦匣上應以透明玻璃為蓋,以便人們觀賞。